
文/本報記者 徐景明 圖/本報記者 王協云 八十年間,廈門輪(lun)渡(du)的船票,見證著發展變遷。近(jin)日,家住杏林(lin)的市民駱(luo)中民,向本報“‘鼓浪(lang)情·輪渡行(xing)’——輪渡八十周(zhou)年征文”活動報料,展示了他收藏的一組輪渡船票,共計9張。經廈門輪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辨識,其年代跨度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至2006年后,極具收藏價值,也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。 “可以看到,這些船票的出具方,名(ming)稱都不一樣,這反映出當時的一段歷史。”廈門輪渡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。據悉,當時,輪渡曾先后歸航管、交通等部門管理,數易其名。 駱中民收藏的船票中,一張上世紀90年代的5角輪渡船票,開始出現鼓浪嶼的景色——鋼琴碼頭和日光巖; 而本世紀初的一張1元船票,展現的是從鼓浪嶼看廈門島的城市之景。彼時,廈門旅游蓬勃發展,鼓浪嶼也逐漸成為世界知名景點,輪渡也在普通的過渡功能基礎上,強化了旅游客運功能。 駱中民收藏的9張輪渡船票中,歷史最早的或許是一張由“廈門市舢板運輸合作社”出具的面值為5分的青綠色船票,其上還有合作社的專用章,品相不錯。廈門輪渡有限公司介紹,上世紀五十年代,去鼓浪嶼,可以乘坐公家的輪渡大船,也可以坐小舢板。這種小舢板每艘只能坐6個人,但速度比較快,趕時間的人會選擇。 還(huan)有幾張(zhang)船票的(de)歷史也比(bi)較早,比(bi)如(ru),由(you)“廈(sha)門航管總站(zhan)輪渡(du)”出具的5分船票,由“廈門市(shi)輪(lun)渡公司”出具的5分船票,由“廈門(men)市公共交(jiao)通公司”出具的6分船票,經鑒定,都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票據。如今,輪渡船票已經實行電子化,在窗口或者網上購票后,票據信息和證件關聯,過閘時刷二代身份證即可。這意味著,紙質票據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。 【征文選登】 父親的相冊 ●作者 謝靜 父親在輪渡工作了四十年,他給我的印象,也與輪渡息息相關。 小時候,他是一個匆匆歸家(jia)的身(shen)影(ying),平日(ri)(ri)里上(shang)班,節假(jia)日(ri)(ri)值(zhi)班,歸家(jia)吃飽就(jiu)睡,睡醒再出門,問他去哪,他總說“回輪(lun)渡”,一個“回”字,竟(jing)讓年幼(you)的我對輪(lun)渡產生(sheng)無端的忌妒,好(hao)像(xiang)那個地方才(cai)是父親的“家(jia)”。 長大后離廈念書,父親總是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鄉愁。去年年底回廈,遇上的,是退居二線的父親。沙發上、茶桌邊,不愛走動,話依然少,留給我的,是一個逐漸老去的背影。 相冊收藏輪渡的變遷 那(nei)天下班回(hui)家,“意外”發現父親不在沙發上。走進房間,看見他赤腳坐地,搗騰著翻箱倒柜找出來的一堆照片,低著頭的父親,像一個收藏精美玩具的男孩。 那一堆照片(pian)里(li),我一眼(yan)就認出了當天登在(zai)《廈門日報(bao)》上的,為“輪渡八(ba)十周年”開篇的黑白舊照——黑色的碼頭、白色的船,年輕的船員扶著瘦弱的老太。這一瞬快門,記錄了一艘承載記憶的船舶,一種不變的關懷精神,一個永不再來的年代。 “這艘船是輪渡17,是最后一艘大型木殼船。”父親拿起另一張頗具年代感的相片告訴我:“到了輪渡18,渡輪就開始從木殼船變身鐵殼船,舒服安全多了。” “今年是輪渡(du)八十(shi)周年,我(wo)要把這些拍過(guo)的(de),收藏的(de)照片(pian)都拿出去(qu),放(fang)在(zai)新(xin)建的(de)陳(chen)列館里。”近六十歲的父親貓下身子,鉆進書柜最底層,努力地掏出幾本帶有底片的相冊。 我(wo)(wo)才知道,當時這個按下快門(men)的人,就是我(wo)(wo)的父親(qin)。“我(wo)最驕(jiao)傲的(de)照片是這張(zhang)。”一(yi)向寡言的(de)父親拿起相片,白(bai)色的(de)輪船邊,依稀(xi)可見島嶼的(de)模樣——1997年(nian),為(wei)協助中國紅十字會(hui),輪(lun)渡公(gong)司的白(bai)鷺號渡輪(lun)開往(wang)金門處理相關事務,在(zai)金門水(shui)頭(tou)(tou)碼(ma)頭(tou)(tou)靠泊。父(fu)親(qin)作為(wei)公(gong)司代表(biao)中的一(yi)員,當時(shi)就在(zai)船上,有幸見證了這(zhe)個時(shi)刻。“那天我們都身穿白襯衫,打(da)(da)領帶,我還打(da)(da)了(le)摩(mo)絲,”父親笑著說:“代表廈門,不能讓對岸人(ren)民看不起(qi)。” 從輪渡17號到輪渡21號再到鷺江系列,從木殼船到鐵殼船到仿古游輪,從只有一艘躉船的碼頭到如今振翼向天的郵輪中心,父親的相冊里,藏了八十年輪渡近一半的變遷,卻難以找到幾張他年輕的模樣。“當時顧著拍(pai)(pai)照,哪像(xiang)現在會自拍(pai)(pai)!”父親又笑了。 快門記錄炙熱的理想 但是我分明看見了父親的樣子。摸著已經曝光的底片,發黃的卷邊,我看到了那個曾經滿頭黑發的少年,穿著白T恤和西裝短褲,背著插著膠卷的黑色相機,站在岸邊,蹲在船沿,趴在渡輪的欄桿上,頂著炙熱的太陽,用快門,一下一下,記錄他的炙熱的理想,記錄他的青春時光,記錄他工作了四十年,摯愛的地方。我想起父親帶我上碼頭時反復叨念著,廈門輪渡碼頭水泥躉船的引橋橋板有53塊,鋼琴碼頭的榕樹活了上百年,想起那一年輪渡75周歲,那一盤刻錄的紀念影碟,他在家反復看了一個月。 難怪父(fu)親會覺(jue)得,重(zhong)要(yao)的(de)不是在照片上留(liu)名,而是留(liu)住輪渡的(de)歷史。“要先把這些(xie)放在心里,它才(cai)有機會出現在別(bie)人眼前。”父親是這樣對別人,也是這樣對我,三年前,在香港中文大學的地鐵閘邊,他送我走,送我開始獨立生活,那是父親唯一一次為了我踏足香港。那一天,我走了很遠以后,突然回頭,我矮個子的父親,竟還站在閘口邊,在人群中,努力看著我的方向。他的樣子,像極了一艘船,送我離港,送我到站,泊在岸邊,風中雨中,為我擺渡,為我無眠,卻從來無言。 輪(lun)(lun)渡(du)(du)八十(shi)年紀念(nian)的籌備,讓我的父(fu)親(qin)又年輕(qing)起來。翻(fan)照片、找舊物、聯絡(luo)領導、為(wei)記者帶路(lu),我想,我是讀懂了父(fu)親(qin)四十(shi)年來那(nei)個小小的愿望,輪(lun)(lun)渡(du)(du)工(gong)作四十(shi)載(zai),這是最(zui)后一件他(ta)能為(wei)輪(lun)(lun)渡(du)(du)盡心盡力的大事,與所有(you)的輪(lun)(lun)渡(du)(du)人一樣(yang),父(fu)親(qin)早已把自己變成(cheng)了一艘“渡輪(lun)”,載著(zhu)(zhu)來客,穿越時光,觸摸(mo)輪渡的歷(li)史,感受它的滄桑(sang)與新生,也載著(zhu)(zhu)我,風雨無阻(zu),學著(zhu)(zhu)做“渡(du)輪”上的人。 【征稿啟事】 ●征文內容: 圍繞“廈(sha)門輪渡正式開航八十(shi)周年”這一主題,征文內容可包括: 1.輪渡不為人所知的發展史; 2.與輪渡相關的真人真事; 3.未公開過的輪渡老照片及其背后的故事; 4.與輪渡發展相關的物件,如成系列的舊船票、輪渡舊物等及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。 ●征文時間: 6月6日至8月6日。 ●征文要求: 文字不超過3000字,史料準確,有真情實感,語言流暢洗練。投稿文體可以是散文、雜文、真實的故事,其內容一定要與輪渡有關。 ●征文獎項: 設一等獎1名,獎金1000元;二等獎3名,獎金各600元;三等獎6名,獎金各400元;優秀獎15名,獎金各200元,并頒發獲獎證書。 ●征文郵箱: ,注明“輪渡征文”字樣,并留下真實姓名、單位、地址和聯系電話。 |